2023-08-18
蛮攀五经·四不对六
(资料图)
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:“你又来了,这也是封建,那也是封建。有朝一日,你怀了毛毛,也会蛮攀五经地跟余家杰说:‘你为什么要我怀孩子,自己不怀……’”。
“五经”指的是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礼》《春秋》,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,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。讲话说理,引用《五经》,为的是增强说服力,也显得文明、高雅。但是,什么都有个度,事事讲到《五经》如何如何,甚至无限上纲地硬攀到《五经》,就成了发蛮——走向反面,不文明了。因而,“蛮攀五经”反而成了强词夺理、不讲道理、蛮不讲理。周立波先生以方言入小说,这个词用得非常好。
“蛮攀五经”在益阳还有一个三字成语——“乱攀经”。只是“乱攀经”,被人漫读成了“屌襻颈”。还有,“乱弹琴”在益阳也被人漫读成了“屌弹琴”。这是不能不明辨的。
吴方言也有类似用法。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他腹中全无滴墨,纸上难成片语,偏好攀今掉古,卖弄才学。”其中的“攀今掉古”与“蛮攀五经”意义相近,“攀”都是引经据典之义。
益阳话里还有“讲经”“念经”,都并非指僧、道的念经,而是不断地强调、唠叨、批评。如“你还不去做作业,逗起你娘念(讲)经!”“她念让她念,她横竖要念经的。我都习惯哒!”
“四不对六”的说法至少在湖南是通用的,表示不搭界、不配套、不像话等意思。这个词的来源很雅,源于骈体文。此处的“对”为对仗的“对”。
骈文作为一种文体,起源于汉末,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。因为它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,又称为“四六文”。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,其中的赋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。唐代公文亦为骈文。骈文由于迁就句式,堆砌辞藻,往往影响内容表达,韩愈、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时,骈文首遭挫折。但韩、柳去世之后,骈文又风行起来,晚唐的李商隐、温庭筠等名家都是骈文好手。入宋之后,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,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,散文大家迭出,骈文才真正衰落。
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。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。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;人杰地灵,徐孺下陈蕃之榻。雄州雾列,俊采星驰,台隍枕夷夏之交,宾主尽东南之美。都督阎公之雅望,棨戟遥临;宇文新州之懿范,襜帷暂驻。十旬休假,胜友如云;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。腾蛟起凤,孟学士之词宗;紫电青霜,王将军之武库。家君作宰,路出名区;童子何知,躬逢胜饯。”此为第一段,标点之后就可发现,除去部分虚词“而”“之”,全是标准的四、六字句,且都对仗、押韵。《滕王阁序》为赋之千古名篇。
本来骈文的格式是四字句对四字句,六字句对六字句,“四不对六”只是文坛外的、非专业说法,用于调侃文章不合规矩、水平不高的现象。后来泛用到社会,尤其是长沙人几乎对所有看上去不对头的人和事,都谓之“四不对六”。
与之相关,有个词叫“四六句子”,本指对仗的、有韵的话,既可以是名人名言,也可以是谚语、俗语,后来也成了挖苦人的话。
(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视频场地、字幕的支持)
主讲人简介:
谢国芳,益阳沅江人,益阳日报社高级编辑、益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,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。其方言研究专著《益阳方言寻根说字》为益阳市社科重点项目,获益阳市社科成果特等奖、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。
(如果您有方言想求解、不同理解想探讨,欢迎识别二维码、加入微信群!我们一起来讲益阳话、解益阳话,享受方言带来的温暖情绪,和表达情感时的精准。)
策划:邢玲
执行:杨玉菡
制作: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