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首发|《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(2022 年,上海)》更新亮点速览

个人图书馆-昵称60542818   2023-07-09 13:02:06

近年来,由于抗生素耐药逐渐增加导致的幽门螺杆菌(Hp)根除困难,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的广泛使用,以及老龄化人口中常见的抗血栓治疗等,消化性溃疡(PU)的诊治较以往更具挑战,亟需能解决临床实际难题的诊治模式和思路[1]


(资料图片)

基于此,由中华消化科杂志编委会牵头,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邹多武教授执笔制定的《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(2022 年,上海)》(以下简称《共识》)[1],在 2016 版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处更新,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、实用的诊疗建议。

要点 1:

NSAIDs逐渐成为 PU 主要病因之一,临床需重视

陈述 2.2:PU 的病因主要为Hp 感染,以及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s 的应用

近期我国完成的一项临床 Ⅲ 期随机、双盲、非劣效性研究也显示,P-CAB 在中国患者中耐受度良好,促进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的效果不劣于 PPI[9]

要点 3:

PU 并发出血、穿孔的处理要点

陈述 8.2 :建议对血红蛋白< 70 g/L 的PU 出血患者在内镜检查和治疗前输注红细胞悬液(证据质量:A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解读:限制性输血策略(血红蛋白 < 70 g/L 时输血)可使43% 的患者避免红细胞输注[10]。相比自由输血策略(血红蛋白 < 90 g/L 即输血),限制性输血策略与较高的生存率(95% vs 91%)和较低的再出血率(10% vs 16%)相关[11,12]

陈述 8.3:内镜检查前可以考虑使用PPI 治疗,以降低内镜下病变等级,减少内镜治疗需要(证据质量:C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陈述 8.4:PU 患者出血后24 h 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,不强调出血后6 或12 h 内行内镜检查(证据质量:A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陈述 8.5:内镜止血后应给予患者 PPI 治疗,预防再出血(证据质量:A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解读:事实上,紧急(12h内)内镜检查相比延迟(24h 后)内镜检查并未降低病死率或手术需求[13]。国内一项研究证实,因上消化道出血(UGIB)在消化科会诊后 6 h 内进行内镜检查并未降低病死率。因此,不建议对具有高风险临床特征的患者在发病后 12 h 内进行内镜检查[14]

要点 4:

PU 的复发、监测和预防

陈述 9.1:Hp感染、NSAID(含阿司匹林)的使用和特发性消化性溃(IPU)是溃疡复发的主要原因(证据质量:B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陈述 9.2:对于使用 NSAID 的 PU 中度风险患者,应换用选择性环氧合酶-2 抑制剂或联合使用 PPI 或 P-CAB 等抑酸剂;对于 PU 高风险患者,应换用选择性环氧合酶-2 抑制剂并联合 PPI 或 P-CAB 等抑酸剂,以预防 PU 复发(证据质量:A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陈述 9.3:应用 PPI 或P-CAB 等抑酸剂可降低阿司匹林相关PU 和出血风险(证据质量:A;推荐强度:强推荐)。

解读:在临床实践中,小剂量阿司匹林(LDA)常被用于保护心脑血管。P-CAB 不会影响 LDA 对花生四烯酸诱导抗血小板聚集作用[15],其与 LDA 或 NSAIDs 一起使用耐受性良好,且预防作用与 PPI 相当,因此,可以将 LDA 联合 P-CAB 治疗用于预防 PU 及其相关并发症。

《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(2022 年,上海)》的更新,为不断提高我国 PU 诊疗水平,改善不同地区发展不均和诊疗水平不一的现状,进一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 PU 诊断与治疗新模式做出了实际努力。该共识意见全文现已正式刊登于《中华消化杂志》2023 年 3 月第 43 卷第 3 期。

专家介绍

邹多武 教授

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消化内科、内镜中心主任

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

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顾问

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组长

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委员

·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副组长

·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

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常委

·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

·《中华消化杂志》副总编辑

✩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

内容策划:杨兹

内容审核:周洁

插图设计:李琳

参考文献

[1]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.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(2022年,上海)[J]. 中华消化杂志,2023,43(3):176-192.

[2] Sung JJ, Kuipers EJ, El-Serag HB. Aliment Pharmacol Ther,2009,29(9):938-946.

[3] Hunt RH, Scarpignato C. 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. 2018;16(4):570-590.

[4] Hou X, Meng F, Wang J, et al. J Gastroenterol Hepatol. 2022;37(7):1275-1283.

[5] Marabotto E, Ziola S, Savarino V, et al. Clin Exp Gastroenterol. 2020;13:99-104. Published 2020 Apr 15.

[6] Han S, Choi HY, Kim YH, et al. Clin Ther. 2021;43(8):1371-1380.

[7] He J, Cao G, Yu J, et al. Clin Drug Investig. 2021;41(1):89-97.

[8] Cho YK, Choi MG, Choi SC, et al. Aliment Pharmacol Ther. 2020;52(5):789-797.

[9] Hou X, Meng F, Wang J, et al. J Gastroenterol Hepatol. 2022;37(7):1275-1283.

[10] Carson JL, Guyatt G, Heddle NM, et al. JAMA. 2016;316(19):2025-2035.

[11] Villanueva C, Colomo A, Bosch A, et al. N Engl J Med. 2013;368(1):11-21.

[12] Jairath V, Kahan BC, Gray A, et al. Lancet. 2015;386(9989):137-144.

[13] Jairath V, Kahan BC, Logan RF, et al. Endoscopy. 2012;44(8):723-730.

[14] Lau JYW, Yu Y, Tang RSY, et al. N Engl J Med. 2020;382(14):1299-1308.

[15] Sakurai Y, Shiino M, Horii S, et al. Clin Drug Investig. 2017;37(1):39-49.

猜你喜欢